重庆一小学教室大变样,墙壁会“说话”,孩子们的成长故事藏不住了!
重庆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最近搞了个大动作,把教室变成了孩子们的“成长乐园”。2025年6月26日,学校三个校区老师齐聚红旭校区,开了一场关于教室文化的会,主题是“让教室更有灵魂,帮孩子更好成长”。这事儿听起来简单,但干起来可不含糊,学校从环境到活动,再到精神层面,硬是把教室变成了孩子们爱呆的地方。
学校有个“一班一品”的想法,意思是每个班都要有自己的特色。红旭校区的“朝旭班主任工作室”带头干,琢磨怎么让教室环境、活动和精神三方面齐发力,增强班级凝聚力。比如,建设村校区的“星澜五班”弄了个星空墙,记录每个孩子的成长点滴,像夜空里的星星,闪闪发光。“竹梦一班”更牛,用竹刻作品展现“气节”,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坚持和品格。双山校区的“百草园”班级也不甘落后,老师和家长一起,把植物手作融入课堂,教孩子们爱护自然,感受生命的力量。
教室的墙壁成了“会说话的档案”。文化墙上贴满了班徽故事和小组合作的手账日志。孩子们画班徽时,学会了分工合作;站在文化墙前,他们能讲出自己的成长故事。这些墙不只是装饰,更像是一个个小舞台,展示孩子们的创意和心声。老师们还设计了“心灵树洞”和“夸夸墙”,让孩子们可以写下心里话,或者夸夸同学,教室里充满了温暖和鼓励。
学校没光说不练,他们从2024年底就开始干这事儿,分为七个阶段,步步为营。每个年级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特点,定了不同的主题。比如低年级可能更注重动手能力,高年级就强调精神成长。每个班的文化墙、图书角、绿植区都和学科结合得巧妙。比如,数学课上孩子们用纸盘拼几何图形,语文课上他们写下梦想,贴在“纸飞机梦想廊”上。这些设计让教室既是学习的场所,也是孩子们释放创意的地方。
老师们干得热火朝天,家长也没闲着。“百草园”班级的家校合作模式特别亮眼,家长和老师一起带着孩子们做植物手作,还组织活动,让孩子们在玩中学。吴刘洋老师在会上说,这一切离不开团队的努力。从专家指导到师生一起动手,再到评比表彰,每个环节都花了心思。班主任、科任老师和支援团队全情投入,硬是把教室变成了孩子们的“第二个家”。
学校还定了两个大计划。第一,班级文化迁移工程。学校可能要搬迁,但教室里的文化不能丢。班级的名片、文化墙这些元素都要带到新地方,确保孩子们的精神印记不中断。第二,优化教室文化。文化墙要增加心理健康板块,内容也要更丰富,准备九月份参加区的“校园是我家”展示活动。这两个计划让老师们干劲更足了。
教室里还有不少创意设计。比如,图书角不只是放书,还跟学科结合,展示孩子们的作品。绿植区让孩子们学会照顾植物,体会责任感。还有“最美教室”“最佳传承”等奖项,孩子们当解说员,讲自己的教室有多特别。这种评价方式让每个班都想秀出自己的特色,教室文化越来越有活力。
这场教室文化的改造,不只是让教室好看,更是为了让孩子们在里面感受到归属感。孩子们在画班徽、写日志、做手工的过程中,学会了合作、表达和坚持。这些“隐性教育”藏在日常里,却悄悄改变了孩子们。比如,“星澜五班”的小朋友说,看到星空墙上自己的名字,觉得特别骄傲,像真的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。
学校的数据也挺有意思。七个阶段的推进,覆盖了全校所有班级,每个班至少有三到五项特色活动。文化墙的设计参与率达到100%,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展示超过500件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老师和孩子们的心血。育才小学用实际行动证明,教室不只是上课的地方,更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。
这样的教室,你是不是也想去看看?孩子们在这样的地方学习,会有多开心?育才小学的做法,给了我们不少启发。教室文化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改变?或许,答案就在孩子们的笑脸里。你觉得呢?
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